社區服務“全面社會化”后武侯區如何邁過兩道“關卡”
3月23日,成都武侯區針對該區社區治理機制的新一輪改革正式啟動,其中的“最核心”就是139項社區政務事項將由社會組織全面參與。然而,此輪以社區服務“全面社會化”為核心的改革必然面臨兩個關卡——共計570余人的原有崗位工作人員將何去何從?在具體事項全部交由社會組織的情況下,新的“上級交辦事項”又由誰來承擔?
嚴格執行“費隨事轉”社區可以“say no”
“拿著這份采購目錄,接下來對上級交辦但是沒得經費的事項,我們可以say no了哈!”武侯區玉林街道玉林東路社區書記楊金惠在通氣會上,右手搖了搖《意見》及各項配套措施文本“宣布”。
根據當日公布的《意見》及配套措施,在已核準下沉事項(目前全部事項為139項)之外,武侯區區級各部門、街道確實需由社區承擔的臨時性事務,應在按政務事項下沉準入制度審核批準后,提供必要的人、財、物保障。未按準入制度審批及未實行“費隨事轉”的事項下沉到社區,社區有權拒絕。
“嚴格執行‘費隨事轉’是此次改革進行的另一個關鍵點,既然全部購買服務,必然要有經費才能辦事。”武侯區民政局局長楊海平說,這是一條嚴規。這給以楊金惠為代表的武侯區社區書記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楊金惠認為,這個嚴規有利于將社區工作人員從“上頭不停指派任務不好拒絕,資金不到位、人手少又干不過來”的尷尬處境中解救出來。在當天參加通氣會的武侯區的社區書記們看來,繁雜的事務造成社區書記天天入戶走訪,事實上可能不利于整個社區的良性發展,“社會組織對社區事務的全面參與將為我們留出更多的時間從宏觀上把握整個社區的發展”。
原有人員怎么辦?三種方案供選擇
記者了解到,武侯區所有社區的所有政府服務事項全部開放采購服務,除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其余政府雇員將實行“轉移”。武侯區現有570多名社區網格服務協管員,那么,這些人又將何去何從?
“我們提供三種選擇。”楊海平介紹,解決原有崗位人員的下一步去向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三種選擇分別是:過渡為社區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回到街道當編外工作人員,以及在保證其合法權益的條件下解除勞動合同。
“作為人員轉移的重點方向,我們鼓勵大部分原有崗位工作人員過渡到社區社會組織。”楊海平說,這是實現“平穩過渡”的關鍵,而其牽引力量則是“漲工資”——加入社會組織與回街道當編外人員在薪酬上將差別明顯。
而原崗位人員按照個人能力不同,武侯區鼓勵其加入社會組織的方式也不同:對于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員,鼓勵其成立相關的社會組織服務社區;對于綜合素質較弱的人員,由社區牽頭介紹到在社區開展服務的社會組織。另外,武侯區還鼓勵社區居委會牽頭指導成立相關社會組織,支持草根組織發展壯大。
面對原有人員大部分參與社區社會組織是否與提供更專業服務的改革目的相矛盾的問題,楊海平并不回避,他表示,平穩過渡期所采取的措施是臨時性的,且培育本土組織與引入外來組織是同時進行、并行不悖,“他們最終都要以更優質、更專業的服務競爭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