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黨員干部服務意識淡薄,不愿走進群眾、不善引領群眾,在急難險重、群體事件等關鍵時刻站不出來、頂不上去等問題,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率先開展“走進群眾 服務群眾 引導群眾”主題教育,圍繞黨的新功能、新定位,創新“三進四解五教育”工作模式,逐漸扭轉群眾感情,引導樹立新風正氣,從根源上不斷彌合黨與群眾的裂痕,從而達到“愛家鄉 感黨恩 跟黨走”的政治歸屬和情感共識。
“三走進”察民情
一是走進百村摸實情。以瀘縣縣委名義印發《“走服引”主題教育實施意見》,制定“1+7”工作體系,專門召開啟動儀式動員部署,專門召開現場推進會縱深推進。制定《季度工作清單》,分類明確工作任務、工作職責,32名縣級領導、6560余名機關干部、1550余名村(社區)干部、5200余名村(居)民小組長全參與,做到村情社情、困難問題、意見建議“三個記清楚”。
二是走進農家結對子。實行“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工作模式,明確每名縣級領導至少聯系1個鄉鎮、1個村(社區),結對幫扶1至2戶貧困戶;縣級部門(單位)至少聯系1個村(社區),重點結對貧困村,每名機關干部聯系群眾不少于3戶;鄉鎮機關干部、村社干部和黨員包片聯戶,實現結對聯系全覆蓋。群眾普遍反映,“現在有困難有問題、有訴求有意見知道找誰了”。
三是走進群眾聽民聲。結合“千警進萬家”“千師進萬家”“千醫進萬家”和“雙聯雙報到”等活動,瀘縣縣級領導每年走遍所有鄉鎮以及聯系鄉鎮的村(社區),走訪調研時間不少于90天;縣級機關干部每季度至少到聯系村(社區)走訪1次;鄉鎮領導干部每年走遍所有村(社區)和聯系點所有農戶;鄉鎮機關干部每周到聯系村走訪2次以上,廣泛收集訴求和意見建議。明確村社干部每季度走遍轄區內所有農戶,做到“五必到五必訪”,即有困難需求、突發事件、矛盾糾紛、喜事喪事、維權訴求必到,黨員家庭、困難家庭、危重病人家庭、留守人員家庭、外出務工回鄉人員必訪。
“四解決”暖民心
一是“五個一黨內幫扶”解決脫貧難題。40個縣級部門與40個貧困村開展“支部結對子·黨員手拉手”活動,結合黨員精準扶貧“三帶工程”,深入開展“提供一條致富信息 解決一筆啟動資金 教會一門實用技術 聯系一個就業崗位 落實一個脫貧項目”“五個一”黨內幫扶,確保精準幫扶、精準滴灌。瀘縣財政投入2300萬元,新改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52個;整合各種扶貧資金,實施“四大行動”和278個脫貧項目,輻射貧困黨員群眾2萬余人;農村水泥路“社社通”建成1834公里,146個村完成農網改造;完成四線供水工程,輻射全縣74萬群眾,大部分農戶用上自來水、吃上長江水;“百萬安居工程”建成17000多戶,農村危房改造13000戶,農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二是“五關愛結雙親”解決生活難題。結合七一、春節慰問開展“五關愛結雙親”活動,重點關愛困難黨員、貧困群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障人士“五類對象”,讓黨員干部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把黨員干部當親人。目前已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留守人員、病殘群眾2.52萬人次,發出慰問金35萬余元;建立黨內關愛幫扶基金100萬元,幫扶困難黨員689人。
三是“紅色先鋒志愿服務”解決作風難題。圍繞“三個進萬家”活動開展志愿服務,惠民生、暖民心,有效解決黨員干部作風不實的問題。1000余名干警深入村居民院、企業車間,圍繞巡邏防范、偵查破案、執法執勤等方面,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提供法律咨詢、安全防范宣傳、掃黑除惡等服務;7000余名教師走進困難學生家庭、留守兒童家庭、殘疾兒童家庭、心理特異學生家庭,進行關愛幫扶、心理輔導等服務;8500余名醫務人員開展醫療衛生服務下鄉,推進全民預防保健,為群眾提供免費體檢、義診醫療、體檢結果指導、免費用藥咨詢等服務。
四是“化解積案專項行動”解決信訪難題。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認真篩選甄別,按照“屬地管理 分級負責”原則依次編號,推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包案,實行定領導、定方案、定人員、定質量、定時限“五定”措施,落實包掌握情況、包思想教育、包解決化解、包穩控管理、包依法處理“五包”責任制,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感情融洽在基層。截止目前,全縣共排查矛盾糾紛1398起,化解1329起,化解率95%。
“五教育”轉民風
一是開展“感恩知恩”教育。統一編印《村史》樣冊,指導建設“村史展覽館”、編排鄉土文化節目,黨員干部帶頭講村史、演村史,增強群眾榮譽感、幸福感。廣泛開展向蔡松松同志學習活動,1632個基層黨組織開展“向蔡松松學什么、學蔡松松做什么”專題討論2000余次,2.3余萬人參與“學習蔡松松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感恩承諾,推動全縣形成“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舉”的生動局面。
二是開展“遵法守法”教育。整合瀘縣紀委、組織、法院、法治辦等部門工作力量,組建法治宣傳小分隊,依托“農民夜校”、“農村院壩會”等平臺,開展法治宣傳教育2000余次,有效化解換屆選舉、征地拆遷、老人贍養、土地承包等矛盾糾紛;開展“法官群眾連心橋”活動8次,發放宣傳冊1600余份,推廣中國法治便民客戶端1050余人次,開展走進鄉村巡回審判、以案說法、扶貧助困360余人次;選聘“一村一輔警”268名,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雪亮工程”,在村社主要路口安裝高清攝像頭近2000個,有效提升群眾安全感。
三是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充分利用“農民夜?!薄霸埔暈o州”“酒城先鋒·智慧黨建”黨員教育平臺,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宣講活動,組織2.2萬人次收看各類節目,引導黨員群眾形成良好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利用“酒城講壇·龍城講堂”“壩壩講壇·瀘縣故事”“道德講堂”等平臺,開展榮辱觀教育,厚植黨員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是開展“新風正氣”教育。全面推進“四禮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活動,倡導成人禮重辦、婚禮新辦、壽禮小辦、喪禮簡辦。針對好吃懶做、大操大辦、低級媚俗等不良風氣,制定“村規民約十不準”“民事調解四字歌”,從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軍人、老干部中聘請民風監督員,組建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設立紅黑榜,強化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開展“和諧大院”“最美家庭”“好鄰居”“好兒媳”評選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編排鄉風文明快板、鄰里關系“三句半”、婆媳關系“三字經”等宣傳作品,組織村民定期表演,抵制歪風邪氣。定期舉辦農民春晚、農民運動會,豐富基層文化生活,樹立新風正氣。
五是開展“脫貧奮進”教育。組建宣講隊、指導隊,詳細解讀農村宅改、就業培訓、社保低保、危房改造、扶貧小額信貸等惠民政策。挖掘脫貧奮進先進典型,收集整理“致富小案例”“脫貧小故事”,通過群眾微宣講、故事微宣傳,讓身邊事跡感化身邊群眾,增強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截止目前,全縣4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59441名貧困人口順利實現脫貧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