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淳、村風正、家風美
渠縣“農民夜?!眰鞑ノ拿餍嘛L
--走進渠縣“農民夜?!毕盗袌蟮乐?/strong>
如今農村發展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個別地方在精神文明層面卻沒有跟上。有的村民腰包鼓了,就大操大辦紅白喜事;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但家中亂、出門臟,缺乏基本的衛生習慣;農村家庭子女多,贍養老人卻互相推諉、扯皮……類似的報道屢見不鮮。
脫貧只是起步,硬件上不缺了,好習慣、好風氣還有待養成。渠縣依托“農民夜?!保瑐鞑ノ拿餍嘛L,引導群眾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大力實施幸福美麗鄉村和“四好村”創建,在推動精神層面的“脫貧”進行了有益探索。
夜校開講民俗文化 引導鄉村移風易俗
3月23日,春耕正忙,渠縣三匯鎮大洞村的老人或駐著拐棍,或由人攙扶,早早地來到村委會院壩,等著“農民夜?!遍_課。
年逾古稀,既不能種、又不能耕,咋還癡迷學習?因為當天夜校的老師講的是民間習俗和喪葬文化,老人們愛聽。
“今天先講一講農村平常說的‘犯重喪’,有人說‘犯重喪’要大辦喪事,有人說‘犯重喪’要辦‘法事’,這些都沒有道理……”授課內容不時引起臺下老人嘩然,有人站起來當場進行反駁。對于這些情況,“農民夜?!崩蠋熤芙ㄈA早有準備,拿出身邊的例子,把村民們說得心服口服。
“周建華從民俗的角度提倡厚養薄葬,不僅周邊鄉鎮的群眾愛聽,還多次應邀到其他市州講課。”大洞村支部書記段文金說,以前農村家庭遇紅白喜事,有錢的村民為了臉面花錢大操大辦,沒錢的村民借錢也要大操大辦。結婚、滿月、過生、搬家、出殯……不僅“辦事”的家庭疲憊不堪,送禮吃飯的村民也苦不堪言。
依托“農民夜?!边@個載體,渠縣從全縣各行業系統中,擇優選聘了一批文藝工作者,組建了文明新風宣講團,重點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農村移風易俗等內容,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今的渠鄉大地,喪葬嫁娶比闊氣、比排場、比賓客、比檔次的少了,紅白事期間反對進行封建迷信活動的人多了,逢喜、過生辦宴席從動輒幾十桌減少到十來桌,花費從三五萬元降到了幾千元,不僅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剎住了鋪張浪費之風,減輕了村民的負擔,還逐漸引導村民移風易俗,形成了良好風氣。
創建省級“四好村” 培養新時代農民
3月20日,渠縣定遠鄉團寨村第50期農民夜校如期開課,渠縣文明辦主任佘方山應邀授課并組織“十星級文明戶” “最美渠縣人”宣傳評比活動。
捧過“星級文明戶”的牌匾,定遠鄉團寨村1社村民胡道彬臉上笑開了花,“能評上星級文明戶是我全家的光榮,我們一定要繼續保持榮譽,還要幫助其他鄉親評上文明戶,過上好生活!”
“鄰里之間互相串個門,自己家里人畜不分、滿屋雞糞,別人一看臟兮兮,會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呢?”站在“農民夜?!钡慕淌抑醒?,佘方山再次給村民講解“十星級文明戶”的參選注意事項:“十顆星中的第一顆星是衛生星,只要大家把房前屋后打掃干凈,這顆星就是你家的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鄉村摘掉貧困的帽子,讓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中之中。依托“農民夜校”,渠縣以環境整治宣傳為主題,將個人衛生,污染治理納入教學內容;開展“家訓家風美、家和萬事興”主題教育;評選、表彰“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最美渠縣人”,通過用家鄉話說家鄉情,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引導群眾自覺擯棄陋習,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成功創建了10個省級“四好村”。
法官授課傳經送寶 教育工作成效明顯
2017年11月28日,渠縣中灘鎮寨坪村“農民夜校”里座無虛席,渠縣有慶法庭庭長結合審判實例,就村民們關心的婚姻問題、子女撫養問題、贍養問題和農村土地流轉等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作為渠縣“五支隊伍進夜?!敝械姆煞ㄒ幮v團,渠縣法院借助“農民夜?!毖由鞂徟新毮?,巡回審理贍養、撫養、扶養等特殊性質案件,通過在農村院壩、村委會公開開庭或調解,在定紛止爭的同時,達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有出嫁的女兒認為,老人沒有幫其照看孩子,就沒得義務贍養老人,這是極其錯誤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贍養老人就是子女的義務,這個義務是平等的,既不分兒子和女兒,更不以老人幫助照看孩子為前提。不贍養老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渠縣有慶法庭庭長在“農村夜校”里擲地有聲,為一些不贍養老人的年輕人敲響了法律的警鐘。
通過政策理論宣講團,法律法規宣講團,技術技能宣講團,文明新風宣講團,文化科普宣講團,渠縣不僅豐富了夜校教學內容,創新夜校教學形式,激發夜校教學活動,更增強了夜校對廣大黨員群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積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學文化、學政策、學技術、學法律,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科學素質、法律意識和致富技能,帶頭當政策明白人、致富領路人、風起引領人,加快脫貧攻堅進程。
記者點評: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渠縣依托“農民夜?!币孕麄鹘逃秊榛A,通過創新宣傳方式,用群眾聽得懂的話,將道理說明;用群眾見得到的事,來教育感化;用群眾感得到的關懷,建立榮譽機制。這種樹立文明鄉風的模式值得借鑒、復制和推廣。
當前農村,傳統陋習依然存在,辦紅白喜事流水席要吃三天三夜;送人情“禮金”和面子掛鉤;甚至封建迷信活動,大有抬頭之勢。渠縣依托“農民夜?!边@一載體,組建文明新風宣講團,用身邊人、身邊事,很好地教育、感化了群眾,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引導農村形成了良好風俗。
風俗之變,關系盛衰。讓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都爭做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主動傳播者和自覺實踐者,帶頭破除陳規陋習,發揮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感召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讓文明新風傳遍巴渠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