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始終把黨建作為扶貧攻堅的的引領和旗幟,通過搭建“三大平臺”、探索“三種路徑”、實施“三項幫扶”、健全“三套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活“造血扶貧”源動力,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連戰連捷、決勝脫貧摘帽。
搭建“三大平臺”引領造血
聚焦培育內生動力,全域拓展黨建“三大平臺”。搭建“干部素質提升平臺”。舉辦鄉鎮(街道)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等培訓班20余個,訓強基層一線扶貧干部2605人,提升干部黨性修養和幫扶能力水平。搭建“黨員精準示范平臺”。實施“1+5+N”幫帶模式,1個村黨支部培育5名黨員示范戶,1名黨員示范戶帶動5名貧困戶,集中打造1個黨建連片扶貧示范片,培育壯大72個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示范引導893名貧困群眾發展優質果蔬茶等3.69萬畝,帶動113個村集體經濟增收。搭建“群眾感恩奮進平臺”。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組建感恩奮進宣講團11個,用群眾身邊致富人和事例,教育引導困難群眾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確保黨建引領全縣精準脫貧連戰連捷。
探索“三種路徑”帶動造血
并駕齊驅合力攻堅,創新謀建發展“三種路徑”。探索“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在發展成熟符合條件的11個合作社、養殖基地、種植基地單獨建立黨支部,在生產、經營、銷售各業務單元設置黨小組、黨員示范崗,構建“支部+產業鏈”的無縫銜接模式。探索“強弱聯合攜手共進”。復制推廣“富村幫窮村、先進帶后進”經驗,采取組織聯設、隊伍聯建、事務聯商、發展聯手“四聯”模式,建立村村、村企、村居等11個聯合黨組織,增強“造血”功能,達到后進村清零。探索“能人助村帶動發展”。實施“能人助村”計劃,登門拜訪“引能人”,回引150余名致富能手、退役軍人、土專家、田秀才擔任村支兩委干部,建強了脫貧攻堅“前沿陣地”,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2017年全縣20個貧困村順利退出,20125人如期脫貧。
實施“三項幫扶”精準造血
眾志成城定向發力,高效履職推進“三項幫扶”。實施“團隊幫扶定項目”。選優配強“5+2”“3+2”幫扶力量,2017年新增派22個幫扶單位、89名第一書記,選派500余名教師、醫生、社工人才充實幫扶團隊,幫助聯系村敲定319個項目,爭取3400余萬元發展資金。實施“專技幫扶破難題”。大力開展“五個一”技術扶貧行動,堅持外部“輸血”與內部“造血”相結合,以“農民夜校”為載體,指導貧困村建立種植基地10.55萬畝,培育養殖示范新品種15個;培育科技示范戶85戶,致富帶頭人268人;示范推廣新技術81項,解決技術瓶頸40余個。實施“銀企幫扶闖新路”。拓寬農產品加工銷售渠道,暢通農產品種植加工產業“最后一公里”,促成10余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農村電商平臺高效對接,70名農信員發放扶貧小額信貸9234戶、36039萬元,鼓勵貧困戶運用信貸資金入股分紅或自主發展特色種植和畜禽養殖,切實增強“造血”功能。
健全“三套機制”保障造血
夯基固本高效建設,持續完善脫貧“三套機制”。健全“政策配套機制”。研究出臺《大竹縣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十條超常規措施》《大竹縣激發干部創業奮發有為六條意見》《大竹縣關心愛護脫貧攻堅一線干部的實施意見》,完善建立“四大基金”,充分激發扶貧干部干事創業活力。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政治激勵、經濟激勵、精神激勵“三大激勵”,建立四項監督考核機制,對亮點多、成效好的幫扶干部給予表彰獎勵,提拔重用16名脫貧攻堅成效明顯的鄉鎮長為黨委書記、15名第一書記為鄉鎮長或副鄉鎮長,對成效差、工作不積極的18個單位、22名幫扶干部進行了通報批評,提醒談話7人,調整鄉鎮黨委書記1名,黨紀政紀處分科級干部6人。健全“人文關懷機制”。堅持“一把手”帶頭談心談話全覆蓋,及時疏導壓力,不斷增強駐村干部的歸屬感;每年為駐村干部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安排一次體檢,駐村干部在村任職期間,在本單位職務職級晉升、學習考察、職稱評定、競爭上崗和子女入學等方面,可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照顧;單位評先評優優先考慮脫貧攻堅一線干部,不斷激發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大竹縣委組織部 沈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