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日報網消息 通川區自開辦農民夜校以來,積極探索創新農民夜校辦學模式,充分發揮農民夜校在脫貧攻堅“守法、誠信、感恩、自強”教育助推作用。目前,通川區共開辦農民夜校205所,按照每個月至少2次開課要求,已累計開展教育培訓7000余場次,惠及農民群眾10余萬人,為啟航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內生動力。
感恩扶智匯民心
上世紀6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不少人“回城”后,仍惦記著當年插隊地方的發展。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碑廟鎮石筍村農民夜校創新開辦了“知情”回創培訓班,為群眾傳授管理、技術、銷售等知識。
去年8月,在知青陳以建的帶領下,20多名曾在石筍村插隊的知青共同成立了達州市通川區知青回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石筍村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康。而在北外鎮張金村,依托農民夜校開展的“飲水思源,感恩奮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得到了當地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廣泛認可。
春節前返鄉的張金村3組外出務工群眾范正勇,參加完農民夜校的學習,當即決定留在家鄉干一番事業,以實際行動回報家鄉。正月初二,由范正勇發起倡議,村里在外的有志之士紛紛響應,籌集資金20500元,在該組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新春團拜會,30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吃壩壩宴,聊村組的發展,堅定靠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奔康的信心與決心。
產業鏈上見實效
“以前我養的雞苗存活率不到一半,聽了農民夜校的專家授課,現在雞苗的存活率有了顯著提升?!闭劦睫r民夜校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改變,磐石鎮譚家溝村養殖戶何國秀有一籮筐的話要說。
江陵鎮千寧村5組村民李興華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缺資金、缺技術,更找不到致富門路,過去李興華一家4口每年只有六七千元收入,連居住都還借住在親戚的柴棚里。該村開辦農民夜校后,連續舉辦了十多場農業技術知識講座。多次邀請區農牧局的專家和地方農業專家,親臨現場傳授種植、養殖技術,指導種植、養殖生產。通過農民夜校的培訓,李興華深受啟發決定發展生豬養殖,創辦了李興華生豬養殖場,2016年家庭收入逾5萬元,2017年又申報了家庭農場,年收入突破10萬元大關,被通川區評為了當年的“百家脫貧光榮戶”。
通川區在農民夜校工作中,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深化感恩教育,切實轉變群眾等、靠、要思想,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著力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讓農民夜校真正成為群眾的“致富學堂”。
該區還依托全區273個遠程教育站點,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鏈接共產黨員網和點播自制課件,定期組織群眾收看學習?!按迕裢ㄟ^手機、網絡,可以隨時隨地收看農業領域的專家授課?!痹诿孰p鄉尚寺村第一書記、“農民夜?!毙iL何??磥?,“農民夜校借助科技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既接地氣、又有效果?!?/p>
以法促孝引新風
“黎書記,我女兒接我進城住,可我就是不習慣?,F在村里建得這么好,那么多街坊鄰居擺龍門陣,我說了好久女兒才同意我回來?!比ツ昴甑?,磐石鎮譚家溝村第一書記黎傳安接到了群眾上訪,貧困群眾張定玉反映,村里有人說他女兒不孝順。
春節前,磐石鎮譚家溝村村支兩委與駐村法律顧問依托農民夜校,開辦了法促孝活動,對村里尊老敬老、子女贍養等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和點評?!皬埗ㄓ袼畠哼€有啥說的,別個接老年人進城住,每個月還給零花錢,吃穿都照顧得挺好,老人自己愿意回村里住,這也是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嘛?!?/p>
去年以來,譚家溝村利用農民夜校,集中組織村民進行宣傳贍養老人法律知識4次,以組為單位進行學習18次,重點入戶調查宣講51次,組織贍養老人知識問答、案例宣傳23次,全村共有270余人參加學習討論,共簽訂贍養協議187份,村風民風得到大力改善、尊老敬老蔚然成風。
通川區在農民夜校工作中,結合“五個一批”行動計劃,廣泛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法治基礎知識、涉農常用法律法規、鄉村治理等方面的普法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尊法守法用法。截止目前,已開展道德法制培訓1000余場,累計25000余人次參加培訓。(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