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源市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級市,在脫貧攻堅大決戰中,依托村委會活動陣地,在全市范圍開辦農民夜校中心校52所,村(社)區農民夜校369所,廣泛開展農民夜校教育培訓,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為貧困群眾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致富能人帶動農民創業增收
“富硒紅心獼猴桃是萬源的一個品牌,市場前景好,怎樣才能種植好富硒紅心獼猴桃呢?”萬源市青花鎮方家梁村黨支部書記廖厚倫正在夜校給村民上課,他以樸實的語言就獼猴桃種植技術著重講述,吸引了附近80余名村民參學,他生動的教學方式贏得了一片掌聲。如今,方家梁村獼猴桃基地名聲在外,村民年人均收入增收4000元,全村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挖掘本地“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人,組織他們到夜校傳授種養技術、致富經驗,通過鮮活的致富事例激勵農民群眾搞發展,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發動農民群眾與致富示范戶結成“致富盟友”,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形成攜手奔小康有利態勢,幫助群眾尋出路、謀發展,拓寬農民群眾創業渠道,增強致富能力。
多樣課堂保障群眾強技提能
針對山區群眾居住分散現狀,萬源市農民夜校采取“4+課堂”模式差異化教學,開展實用技術、惠民政策、法制安全等教學,幫助農民提升技能,增強“造血”功能。圍繞時事政治、法制安全、技術培訓等課程,固定課堂集中教學;利用農閑時間或勞作間隙,把夜校“教室”搬到村民院壩、田間地頭,把實用技術、致富案例送到群眾家中,移動課堂機動教學;把種養技術、惠民政策傳授到分散居住、行動不便群眾,挎包課堂上門送學;將鄉村新貌、黨的政策等發布到“萬源紅網”“支部微信群”“萬源電視臺”,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網絡課堂遠程教學。
“我們自家養的豬牛羊,政府也給補助么?”棗樹坪村65歲貧困戶馬開成,聽完挎包宣講隊講完萬源市“五小庭院經濟”有關政策后詫異發問,并說今后要搞養殖發展。2017年,萬源農民夜校積極開展群眾教育培訓,參學覆蓋率達80%,群眾掌握了實用技能,增強了致富能力,清楚了惠農政策,明確了奮斗目標,營造出一種感恩奮進良好氛圍,有力幫助2.19萬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
強化功能助力鄉村加快發展
按照有場地、有標識、有人員、有設備、有師資、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動的“八有”標準,狠抓農民夜校規范化建設,落實夜校建設補助發放,確保夜校陣地有新貌。暢通“個人自薦+鄉鎮推薦+公開遴選+組織派遣+邀請專家”的“5+渠道”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據統計,農民夜校專兼職教師有3000余人,針對種養技術、致富經驗、政策解讀、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為學員授課。
“我們需要什么,他們就教什么,農民夜校幫助我們解決了大問題,簡直太實用了。”固軍鄉大嶺包村貧困戶王強笑得合不攏嘴,他家養了12箱中蜂,養了100多只土雞,希望好好學習一下中蜂養殖技術,便申請開辦一期有關中蜂養殖的技能培訓。大嶺包村委會將王強的需求記錄在案,綜合多數村民意愿,開辦了一期有關中蜂養殖的專題培訓。采取“制定計劃+羅列清單+征求建議+明確主題”四步法優化培訓內容,把政策法規、種養技術、技能培育等羅列清單,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根據群眾意愿確定授課內容,變支部“配菜”為農民“點菜”,大幅提升了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群眾的需求。
萬源農民夜校通過優化師資結構、靈活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激活了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培育造就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懷感恩的新型農民,增強群眾致富能力,提升群眾思想素質,讓群眾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2017年,萬源實現58個貧困村脫貧摘帽,順利通過脫貧攻堅驗收,農民夜校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助推脫貧攻堅、鄉村發展有力武器,點燃了群眾致富新希望。(中共萬源市委組織部 吳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