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認真貫徹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抓好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工作理念,落實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強基固本、守正篤實”要求,深入實施“黨支部標準工作法”,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全面推動各領域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一、聚焦隊伍建設,構造專業化指揮體系。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建設專業化黨建指導隊伍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至關重要。一是整體聯動,構建督查隊伍。從縣級機關、鄉鎮抽調黨建業務能手,建立205名黨建指導員專家庫,每季度從專家庫遴選20名組建5個督查組,全覆蓋對機關、社區、農村、學校、衛生院、兩新等各領域黨建進行“把脈問診”,發現問題,并指導完善。二是機構共設,建設專職隊伍。組建鄉鎮(街道、部門)黨建工作辦公室,落實專職人員2名,主要負責對照全縣年度組織工作要點制定項目化管理辦法、研制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三張清單”、推行黨支部標準工作法、基層黨建工作宣傳總結等,力爭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的黨建工作專職隊伍。三是夯實一線,配強基層隊伍。對全縣70個貧困村和戶籍人口30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增配1名黨組織專職副書記,重點圍繞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促脫貧攻堅、鄉鎮振興等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聚焦協同共治,打造精品化示范標桿。為充分發揮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鋒模范作用,通過結對共建、黨建評賽、指標管理等方式,聚力打造各領域黨建精品,示范推進各領域黨建的全面進步和全面過硬。一是抓實城鄉共建,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按照“雙向選擇、優勢互補、共建共促”原則,充分考量結對共建雙方黨組織的職能職責、基礎條件、黨員基數,采取黨群系統結對“軟弱渙散村”、政法系統結對“矛盾凸顯村”、農林系統結對“資源匱乏村”、發改系統結對“環境惡劣村”等方式,“按需對接”確定了369個城市基層黨組織與426個農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二是打造“一片四線”,進一步創優示范建設。在大力實施“基層黨建31113示范工程”的基礎上,打造“產城融合基層黨建示范片”,以兩新黨組織為核心,輻射機關黨組織、國企黨組織、社區黨組織、學校黨組織等基層黨組織,統籌規劃各類黨建要素、功能要素、產業要素和生活要素,促進城市發展從形象塑造向功能塑造提升,最終實現產城一體融合式發展;對國道318線、210線、竹石路、竹周路等4條交通主干線所涉鄉鎮的基層黨組織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造,按照五個基本要求,規范化、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陣地、開展活動,打造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示范標桿。三是深化黨建評賽,進一步推動全面提升。延伸機關黨建評賽范圍,在農村黨建、兩新黨建、社區黨建、學校黨建、衛生院黨建等6大領域廣泛開展黨建評賽活動,按片區、分領域每季度開展評賽活動,評賽排序結果將作為年終述職評議和提拔任用的重要參考。通過評賽促進各領域黨建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整改,真正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目的。四是健全指標管理,進一步細化操作藍本。落實黨支部標準工作法,建立年度、季度、月份任務清單,分解各領域黨建工作任務,細化各項工作指標,明確工作程度等,做到樣樣工作有目標、有藍本,確保基層黨建的有形有效推進。
三、聚焦基礎保障,建造高效化工作格局。抓基層、打基礎,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必須有實實在在的保障。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匯聚工作合力。健全黨建領導小組“指揮部”,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層層簽訂黨建目標責任書,落實黨委(黨組)書記、黨支部書記抓黨建工作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匯聚抓好黨建工作的合力。二是強化經濟保障,激發工作活力。縣委每年拿出125萬元對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進行表揚,樹立先進示范標桿;建立村(社區)干部基本報酬激勵保障機制,推行‘固定報酬+績效報酬’制度;研究解決村干部養老保險,實行自繳和財政補助方式,有效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激發村干部活力。三是強化政治保障,增添工作動力。出臺《大竹縣激發干部干事創業奮發有為六條意見》《關心愛護脫貧攻堅一線干部激發干事創業活力的實施意見》,嚴格落實“兩個優先、兩個不用”,對履行黨建責任(黨員義務)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好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暢通村干部流動渠道,每年拿出一定名額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定向考錄鄉鎮副職,激發干部干事創業主動性。(大竹縣委組織部 舒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