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區委堅持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展,充分發揮鄉鎮黨委龍頭作用,以提高組織力為重點,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聚力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2016年底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32元。
“四個規范”推進鄉鎮黨委規范化建設
一是規范機構設置。全區9個鄉鎮在不增加人員編制前提下,整合“七站八所”職能,設置黨政綜合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經濟發展中心和綜治工作中心等“一辦三中心”工作機構,構建鄉鎮黨委政府管理主體,區級部門業務指導的“以塊為主、條塊結合”運行模式。
二是規范運行機制。建立完善黨委民主決策、中心組學習、黨務政務公開、黨員教育管理、請示報告等運行制度。健全鄉鎮黨委權力、問題、責任“三張清單”,采取“月初安排、月中督辦、月末督查”方式,將工作任務量化到每名干部。寶輪鎮推行定期提議、黨代會商議、黨委會決議“三議”機制,強化民主議事。
三是規范人事管理。按照責權利相統一、人財事相配套要求,落實鄉鎮黨委對區級部門延伸站所人員的屬地管理權限。在目標獎勵、晉職晉級、提拔交流時,設置征求鄉鎮黨委意見程序,運用鄉鎮考核結果。四是規范差異化考核。根據鄉鎮實際和全區發展定位,嚴格分線考核評議,每年結合黨(工)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工作,采取定述職范圍、定述職內容、定審核要求、現場點評和現場測評“三定兩評”方式,對非均衡發展項目及黨建責任、隊伍建設、脫貧攻堅等內容,進行檢查驗收、綜合評定,并嚴格兌現獎懲,構建“黨委領導、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四個堅持”強化農村黨組織政治功能
一是堅持“合建共建”優化組織設置。積極探索農村基層黨組織“供給側”改革,在村黨組織換屆中,采取富帶窮、強帶弱、大帶小等方式,大力推行村黨組織合建共建。在相鄰貧富村、產業趨同村、大小村合建黨組織8個和相鄰強弱村、轄區駐區單位結對共建率達64%,統籌“四好”村建設、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等工作。
二是堅持“支部三建”擴大組織覆蓋。推行“支部建在產業上、建在項目上、建在網格上”,在成規模的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QQ微信群等建立黨組織,將黨的領導延伸到“末梢”,統籌負責項目實施、服務生產經營全過程。同時,實行鄉鎮黨委班子成員定點聯系制度,建立6個現代農業園區黨委,由鄉鎮直接管理,賦予黨委一定權力,統籌園區內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成功將赤化鎮泥窩社區竹子溪濕地公園打造升級為“AAA”級景區。
三是堅持“城鄉結對”強化以城帶鄉。突出“需求+統籌”,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對142個村黨組織安排220個城市黨組織結對。通過組織聯建,實施黨員聯管、活動聯辦、人才聯育、資源聯用、產業聯促、治理聯抓等“六聯行動”,把優勢資本、優秀人才、先進理念等帶到農村,促脫貧、惠民生。四是堅持“星級化管理”促進晉位升級。把“星級化”管理作為鄉鎮抓鄉促村的重要抓手,常態推進三分類三升級工作,2016年以來整頓轉化37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施“一村一領頭羊”計劃,每年舉辦1期村級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推行村黨組織書記任期目標、年度目標、廉政、辭職公開承諾等“四諾”機制,動態調整6名不合格村黨組織書記,培育“小巷總理”、“挎包書記”、“外來書記”等一批“明星書記”。
“五項機制”增強鄉村發展后勁
一是建立“重心下移”機制。推進鄉鎮領導班子年輕化,全區40歲以下鄉鎮黨委書記占比達24%。落實鄉鎮工作補貼、職工食堂、干部周轉房,嚴格執行職務與職級并行政策,完成531名干部職級晉升,給鄉鎮干部一顆“定心丸”。制定村干部管理辦法,全面推行全員培訓、干部例會、值班輪班、代辦服務等制度,按行政村人口數量分三個類別,大幅提高村組干部待遇,解決服務站點空置、崗位吸引力不夠等問題。
二是建立“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機制。健全和規范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雙重組織生活等制度,推行支部主題黨日、固定黨日、微黨課、過政治生日等落細落小措施,開展“嚴在日常、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系列活動,利用“利州發布”、“利州黨建”、“農民夜校”等平臺,組織開展專題討論、專題宣講1800余場次,覆蓋黨員群眾6.4萬余名。
三是建立“四位一體”黨建服務區機制。主動下移鄉鎮服務事項,在距離鄉鎮較遠的中心村建立“黨建服務區”,構建以鄉鎮黨委為引領、服務區黨組織為基礎、村“兩委”干部為主體、服務代辦站為平臺的“四位一體”黨建服務體系。全區打造龍潭鄉界牌社區、赤化鎮泥窩社區等28個黨群公共服務中心,向群眾提供鄉鎮級行政審批等13項“一站式”服務。利州區成功入選全省5個、全國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
四是建立“包村聯戶”制度機制。實行鄉鎮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每名鄉鎮班子成員聯系1-2個村,至少與2戶貧困戶結對。通過“包村聯戶、定期走訪、臺賬管理”等形式,定期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脫貧奮進教育“五大教育”,與群眾結親戚、幫群眾解難題。三堆鎮創新推行“快速問需、快速服務、快速幫困”工作機制,鎮上和25個村(社區)設立信息服務咨詢站,常態為群眾提供政策解釋、技術答疑、辦事指導等服務。
五是建立“黨群致富聯合體”機制。鄉鎮黨委積極牽線搭橋,精心指導,在農村培育“黨群致富聯合體”,采取黨員帶建、村企聯建、駐地合建等方式發展產業實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區54個貧困村通過與帆舟食品、永隆集團等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育王欽等49名黨員致富帶頭人,組建白朝鄉食用菌產業協會、紅巖山種植專業合作社等97個黨員帶動型合作社,通過黨員與貧困戶互聯共建,使16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全區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12%。
(中共廣元市利州區委組織部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