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 本刊記者 黃薇
在瀘州市龍馬潭區化工苑社區“巧手姐妹家”,五位大姐正在飛快地穿針引線織毛衣。秋末,天氣轉涼,社區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社區集體公司”)接到了制作毛衣的網絡訂單,“巧手姐妹家”的成員正加緊趕制。
社區集體公司通過與婦聯下崗女職工幫扶項目合作,收益由社區集體公司和“巧手姐妹家”平分,不但增加了集體收益,“巧手姐妹家”的下崗女職工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這是瀘州市城市社區發展經濟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瀘州市以公司化、多元化、公益化、制度化為重點,積極探索發展壯大城市社區集體經濟新路徑,有效增強社區自身“造血”功能,讓服務群眾更有手段、更有“底氣”。
“老大難”變身“香餑餑”
龍馬潭區大驛壩社區有一個自發形成的農貿市場,“以街為市”曾讓社區干部“頭痛不已”。一方面臟、亂、差現象突出;另一方面附近6萬多居民又需要生活菜市,為此,農貿市場一度陷入“取締-反彈”的怪圈,成為“老大難”問題。
2015年,社區黨組織召開居民大會,通過“一事一議”方式,討論農貿市場的“去留”問題。最后經過商討,決定保留,但必須進行規范整治。
整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好后誰來管理?收益如何分配?社區黨支部書記肖佐容說:“過去,社區無法作為農貿市場經營主體在工商部門登記備案。”
就在犯難時,瀘州市大力開展壯大城市社區集體經濟的探索,解了社區的“圍”。區相關部門牽頭為社區注冊成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破解了“主體缺失”的難題。去年8月底,全區45個社區集體公司集中掛牌。
大驛壩社區所在的紅星路街道先期出資100萬元,用于農貿市場的整改,搭建統一的售貨攤位和雨棚,形成了固定攤位198個和臨時攤位130個,交由大驛壩社區集體公司承擔運營。社區采取先登記,再公開搖號的方式將攤位出租給商戶,在簽訂租賃合同時,杜絕轉租和非法經營,強化農貿市場的管理。
通過運營,社區集體公司除去必要開支,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益,“把街道出資的整改費用還清后,所有收益我們都將用于發展社區公共事業。”肖佐容說,集體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本質,過去的“老大難”變成了現在造福社區居民的“香餑餑”。
據了解,為規范社區集體公司運行,瀘州市出臺了《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實施意見》,明確集體經濟公司的運行和收益分配使用,所在街鎮每年對社區集體公司負責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確保經濟收入管得住、不流失。
李文珍是大驛壩社區居民,如今她是農貿市場保潔員,農貿市場的運行為下崗在家的她提供了再就業機會。“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我這個年齡,又沒啥文化,有這樣的收入算是不錯了。”杵著打掃衛生的掃帚,李文珍笑瞇瞇地說。
盤活資產提升服務“底氣”
龍馬潭區石樑社區是村轉社區,位于城郊結合部,與北方公司、川南機械廠、瀘州老窖生產基地等大型企業相臨,轄區內有138家配套中小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石樑社區就積極開拓思維、大膽探索,以大企業為依托,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調動居民積極性,探索出一條以社區辦企業、房產租賃為主的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今年上半年,石樑社區集體公司收益就達30多萬元。
石樑社區集體現有工業廠房近兩萬平方米,門面約1000平方米,根據現有的資源優勢,石樑社區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引入BOT模式,以社區集體土地入股、企業出資建廠的方式發展社區集體企業,同時與企業簽訂合同,保障轄區內上百個年輕人就業。五組居民王永在酒廠負責搬運工作,他覺得這種社區與企業共建的模式很好,“這種模式既發展了集體經濟,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我和鄰居都在附近廠里上班,一個月最多能拿到5000元,還從來沒有拖欠過工資。”
通過社區集體收益,并整合公共服務資金,去年,石樑社區進行了“光亮工程”,改造完善安裝室外照明設施。今年,社區又全面硬化了轄區道路,共計投入近70萬元。“如果沒有集體收益,社區也沒有‘底氣’投入如此多的資金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黨支部書記盧群說。
社區不僅改善了硬件設施,還注重精神文明的軟實力建設。今年端午節時,社區黨組織舉辦了“粽葉飄香獻愛心”活動,一方面利用集體經濟收益,另一方面組織黨員捐款,購買粽葉、糯米,組織社區婦女包粽子,送給老人、留守兒童以及困難家庭,贏得了居民好評,增強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
“經濟建設是中心,基層黨組織是核心,核心引領中心。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正沿著這樣的道路向前邁進。”盧群說,在發展壯大社區集體經濟過程中,社區黨組織的功能不斷強化,服務群眾的能力和實力也不斷增強。
“社區蛋糕大家分”
還沒有走進龍馬潭區龍祥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就聽到了大合唱嘹亮的聲音。今年,龍祥社區成立了藝術團,每天下午都有很多愛唱歌的老年人聚集在中心合唱。
龍祥社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了三家社會組織:小螞蟻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美淇教育培訓學校、自強書屋圖書連鎖機構,同時社區提供1200平方米的場地、設備,供三家機構免費使用五年。作為置換條件,三家機構都拿出相應的服務項目,向社區居民免費提供服務,這就是龍祥社區集體公司正在探索的“服務置換”發展模式。
在中心一樓的小螞蟻居家養老服務公司,居民享受的醫療室、理療室、午休室、棋牌室等服務都是免費的,同時小螞蟻還為社區8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的上門打掃衛生、家務整理服務。
住在二小區五棟樓的劉興發老人,自去年老伴去世后,他每天都在服務中心接受理療、生活照看等服務,子女們也很放心。“每天都能和老鄰居一起娛樂聊天,不會再感到寂寞了。”劉興發說。
龍祥社區集體公司通過免收租金的方式引進服務,把集體經濟收益轉化為專業機構的免費服務項目,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在發展社區集體經濟中,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龍祥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選民說,這種模式很適合城市社區推廣,符合城市社區的日常生活情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減輕年輕人壓力,促進社區和諧,居民也更加認可社區。”
龍祥社區集體公司現階段的經營范圍有家政、裝修等。今年9月,社區集體公司承接了附近的碧水錦繡城小區外墻清洗業務后,與小螞蟻居家養老服務公司合作,依托其專業隊伍,順利完成了清洗工作,利潤雙方平分。
張選民在談到集體經濟發展的未來時躊躇滿志:“接下來我們打算承接物管公司的工作,由社區領導的集體公司直接參與小區管理,能夠更好地進行社區服務。”
“集體公司集體辦,辦好公司為集體”是龍祥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的理念,讓群眾在集體經濟發展中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在“集體經濟集體享”“社區蛋糕大家分”中,同時也提高了群眾參與度和滿意度。(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