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溫江區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城鄉社區治理的一條紅線,精準“領導、協調、示范、保障”四個定位,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能力。
定位“領導者”,理思路明方向。牢牢把握黨對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主動權,堅持以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的思路不動搖。摸清家底找思路。以村(社區)黨組織為龍頭,全面盤點全區116個村(社區)常駐人口結構、產業經濟業態、綜合服務能力、駐區單位資源等家經家底,立足當地當下,放眼未來,思考社區發展治理實踐路徑。借智借力定方向。按月籌辦“書記論壇”,促進城鄉社區黨組織書記相互學習,破解社區發展治理重點難點問題。開展3期“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專題培訓班,統籌安排13名村(社區)干部到武侯區跟崗學習社區治理經驗,對照先進找差距,提高領導社區發展治理能力。帶領群眾尋路徑。堅持城鄉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議事會召集人,鼓勵黨員參與議事會選舉,建立健全黨組織收集議題、把關議題、推進事項執行等制度設計,將社區發展治理納入黨建責任清單,項目化管理、制度化落實,推動社區發展治理落地落實落細。
定位“協調者”,匯資源聚合力。強化統一指揮,加強組織協調,牽引各類資源匯聚社區、服務居民。謀求多方共識。完善“共治共享”治理機制,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厘清各類組織權責邊界,創新“343”協商機制,出臺“理順村級各類主體治理關系”5+X配套意見,引領各類組織凝聚共識,勁往一處使,合力做好社區治理大文章。統籌多方資源。深化區域化黨建,推行兼職委員和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借力駐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各類資源力量,實現社區事務大事共議、實事共辦、難事共解,提升社區治理整體性、統籌性。匯聚多方智慧。邀請專家顧問、優秀機關干部、致富能人親臨基層一線把脈問診開良方,幫助村(社區)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設“紅柳?市民聊吧”開放空間,通過“坐診”“巡診”“會診”等方式,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依靠群眾智慧加強社區治理。
定位“示范者”,做帶頭樹標桿。分別發揮黨代表、黨員義工、普通黨員示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吹響服務社區、服務群眾“集結號”。黨代表率先聯系群眾“不斷檔”。推行黨代表任期制,創新黨代表民意代理方式,全覆蓋聯系116個村(社區)黨員群眾。創新“多單位、微治理”社區治理模式,統籌黨支部、居民小組、網格員力量,面對面聽民意,心貼心解民憂。黨員義工示范服務“不掉鏈”。區、鎮、村分級組建黨員義工隊伍,完善服務體系、深挖優質資源、構建管理機制,廣泛開展“項目組建”“聯合組建”“專業組建”,精準對接需求,定期為老、弱、殘、困等弱勢群體提供最迫切需要的“一對一”零距離志愿服務。普通黨員帶頭八小時內外“不打烊”。開啟“雙圈雙創”黨員示范模式,強化意識、搭建平臺、創新機制,引導激勵黨員在“生活圈”亮身份、作表率、常態服務群眾,身體力行展示黨員風采;在“工作圈”比服務、比業績、比奉獻,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切實把黨員工作生活的家園變為聯系服務群眾舞臺。
定位“保障者”,強基層夯基礎。加大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硬性保障,確保資源到位,動力持續。保障隊伍有活力。將社區人才發展納入全區人才發展規劃,建立“聘用+購買”相結合的社區人才管理使用機制,健全完善社區工作者待遇科學增長和容錯糾錯機制,暢通優秀社區工作者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通道,優化源頭河水,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保障活動有場地。按城鎮社區不少于400㎡、村(涉農社區)不少于500㎡標準,統籌投入資金3.2億元,建成116個集“一站式”政務服務、實用性培訓教育、開放型群團活動、便民性生活服務于一體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保障工作有經費。建立基層組織運行經費保障機制,按照服務人口匹配最低5萬元/年辦公經費,撥付不少于40萬元/年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建立社區事項準入制度,清理核準職能部門86項公共服務,制訂依法自治事項、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可購買服務事項和社區工作負面事項4張清單,嚴格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事費配套。
(成都市溫江區委組織部 蘇磊 彭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