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江縣在社區黨建中將問題導向鮮明到底,以“區域化”“規范化”“精細化”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城市基層黨建新路子,著力構建多方聯動、多元共治、多措并舉的社區黨建新格局。
“區域化”破題,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凝聚引領作用,打破“單打獨斗”局面,著力構建“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一是組織共建,破解“貌合神離”。針對社區組織領導不權威、不深入等問題,制定出臺《加強城鎮社區黨組織核心作用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意見》,著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工作網絡。橫向上,堅持“一核多元”指導思想,將駐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全部納入管理,大力推行“交叉任職”“黨組織聯系社區”等制度,縣委城市黨建工作小組負責指導和監督,推動形成社區“大黨委”領導、駐區單位參與配合的區域“黨建聯合體”。縱向上,設置“四級黨建工作網絡”,實行“黨員負責家庭、黨小組負責樓棟、黨支部負責小區、黨委負責社區”的“聯包責任制”,擴大黨組織有效覆蓋。二是事務共管,破解“各行其是”。針對駐區單位管理服務不同步、不順暢等問題,壓實工作責任,制定責任清單、工作清單,明確社區黨組織在城市基層黨建、社會治理中的職責任務,明析駐區單位參與區域化黨建、共駐共建的具體責任。按照“一格多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原則,為每個網格配備管理、宣傳、醫護、法律、警務、消防員等多種服務力量,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協調配合的新型社區治理結構。三是資源共享,破解“力不從心”。針對社區資源開發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等問題,以“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壩壩論壇”為平臺,建立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雙向互動”機制,促進對話溝通、經驗交流、資源共享。建立完善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骨干的“三社聯動”運作體系,落實“居民按需點單、社區統籌開發、企業競爭承接、社工執行實施”的聯動機制,著力將社區打造為資源共享共用的“大平臺”。
“規范化”解題,變“過得去”為“過得硬”。以基本規范推動要素資源向基層傾斜,解決干部后繼乏人、經費短缺、基礎落后等問題。一是打造“高素質”隊伍,確保“有人干事”。鮮明“黨性強、業務強、服務強”的用人導向,通過“居民選、上級派、公開招、定崗聘”等方式,調整充實67人,隊伍結構呈“一升一降”(學歷總體上升、平均年齡下降),為17個人口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社區增設“專職副書記”。實施社區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采取“專家講學、現場教學、異地掛職”的方式,培訓和鍛煉社區干部702人次,有效解決新任干部“上手難”的問題。二是落實“高規格”投入,確保“有錢辦事”。全面提高社區工作經費,采取分級投入、逐級匹配、分段劃撥等方式,將社區黨組織活動經費提高到13.5萬元/年。按照“財政給一點、社區籌一點、駐區單位捐一點、共建單位幫一點”的思路擴大經費來源,對臨時增加且需借助社區開展的工作,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事費配套”原則,落實工作經費和相關配套措施,實現“減負”。全面提高社區干部待遇,按照每任職滿一屆增長10元/月的方式,建立健全報酬待遇正常增長機制,嚴格落實績效報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讓社區干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干頭,退職后有靠頭”。三是建成“高標準”陣地,確保“有處議事”。對社區資源配置、功能結構等情況開展全面摸排,出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管理使用辦法》,縣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對4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按照“六站一平臺”標準進行設置,全面推行“服務事項準入”“AB崗”“一崗多能”制度和全程代辦、一站式服務等做法,徹底解決難找人、難辦事的積弊的問題。加強黨員管理,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固定黨日、民主評議等制度,組織黨員開展壩壩論壇、承諾踐諾、政治生日、好家訓家風評選等活動300余次,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歸屬感,著力將陣地打造成“群眾的辦事場所、百姓的精神家園、黨員的信念之地”。
“精細化”答題,變“漫灌式”為“滴灌式”。以居民滿意為導向,各黨組織通過細分內容、細劃責任、細化措施,以“精細化”引領“人性化”“個性化”“品質化”。一是開展“四百行動”,做到“民情在心中”。組織黨員開展“進百家門,聽百家言,知百家情,交百家心”活動,深入到群眾、駐區單位、社會組織開展調研,重點了解群眾生活狀況、企業生產發展需求和對社區干部的滿意度,落實黨員領導干部民情懇談制度,堅持“帶著政策下去、帶著問題上來”,根據群眾和單位組織相關需求,收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幫扶貧困對象800余人次。二是提供“四定服務”,做到“覆蓋無死角”。開展定點服務,落實“一點一員”,建立來人接待、辦事接轉、跟蹤督辦等制度,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提供定人服務,為黨員志愿者劃分“紅色責任區”,向群眾發放“服務聯心卡”,為群眾提供全程代理服務。實施定題服務,定期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根據群眾需求設置和更新“服務菜單”,社區提供“按單服務”。深化定時服務,緊扣社區工作的周期性特點和群眾的季節性需求,圍繞“忙時服務、閑時培訓、過節關懷”等內容,按月確定服務專題,定時為群眾和轄區單位組織提供相應服務。三是制定“三張清單”,做到“事事有著落”。制定“責任清單”,將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惠民辦事等8個方面納入責任清單體系,同時將責任清單的落實情況作為黨組織責任人述職述責評價體系。制定“服務清單”,在“崗位服務、便民服務、志愿服務”上分領域細化服務事項,讓群眾辦事“一目了然”。制定“問題清單”。采取上門走訪、會商座談、發放意見函等形式征集意見,建立整改臺帳,明確整改責任人,采取“群眾議、訴求方評”的形式,將問題整改結果及時與群眾“見面”,實現“開門整改”,整改問題200余個,群眾滿意度達到95%。
(瀘州市合江縣委組織部 高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