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公路像玉帶圍繞全村,一排排新村聚居點驕矜矗立,鏡湖、明湖、鴛鴦湖里魚群騰躍,苗圃基地萬紫千紅……望著眼前這一幅幸福美麗新農村美景,70多歲的吳世榮老人興奮地說:“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引回來‘縣官’當村支書,我們村才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以前,我們可是遠近有名的窮山村喲?!边@是達川區省級貧困村-龍會鄉花石巖村在兩年間的突變。
突變,源于達川區堅持“精準扶貧、黨建先行”理念,將精準扶貧與基層黨建有機結合,推行“四項舉措”抓實黨建促脫貧,實現黨建扶貧雙贏共進取得的成果。
實施“百名支書回引” “戰斗堡壘”堅強有力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作為達川區掛了號的村務“亂村”、工作“后進村”、上訪“專業村”,花石巖村村民們迫切希望有一只堅強的“領頭雁”能帶領他們擺脫世代的貧困,過上發家致富的好日子。得知擔任20余年“縣官”的吳傳全退出領導崗位,龍會鄉黨委帶著村民們多次“上門回引”,懇請吳傳全回村領著大家干。吳傳全沒有讓他們失望,走馬上任后,他帶領干部群眾修道路、修學校、引業主、興產業,短短兩年間,新學校、新道路、新民居、新酒廠、新農業相繼展現,花石巖村已從步步踩石頭,荒山禿嶺多,干啥都發愁的窮山村變成了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成果的得來絕不是因為偶然。達川區堅持把建強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為黨建扶貧的“重頭戲”,抓住村級黨組織換屆的有利契機,實施“百名支書回引”行動,推行“六選”辦法,回引了一大批機關退休干部和退居二線干部進入村級黨組織書記隊伍,向“戰斗堡壘”輸入了新鮮血液,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活力。
推行“六制”工作法 黨建扶貧抓有方法
“關于修建3社道路需社員人平籌資500元的議題通過,貧困戶再次核定的名單通過,村集體流轉土地100畝種植加工型紅辣椒,因產品同質化嚴重被否決……”這是虎讓鄉廟埡村實行“參與式治村機制”后,某次村民代表會議的記錄,記錄顯示,這次會議5個議題中,群眾表決通過3個,被否決2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廟埡村大力推行“參與式治村”機制,通過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讓全體黨員、全體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事務中來,群眾脫貧攻堅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近年來,達川區針對抓黨建促脫貧存在方法不明、內容不清的問題,全面推行“網格化聯系、便民化服務、參與式治村、全覆蓋教育、鄉土型示范、多層面述評”六項工作機制,為各級抓黨建促脫貧定方法,構建起黨群聯動、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
創設“沉底指數” 幫扶力量管有標準
看到2月份的“沉底”考核結果,達川區石板鎮金剛村第一書記周建權有些“自得”,因為堅持推行“村民說事日”活動,在“為民服務”一項,他得了滿分。為精準發力解決群眾訴求,周建權采取定期收事、集中議事、民主評事等步驟,讓群眾困難問題有處說,說后有人干,干得如何群眾說了算,有效促進了村社干部聽民意、幫民困、解民憂。
“第一書記”要履行好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脫貧、發展集體經濟、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五方面職責,必須真沉真駐到基層。如何通過制度規范下沉情況來監管考核?于是,“沉底指數”被提了出來,第一書記駐村要求被細化為駐村情況、幫扶情況、加分情況等3個大項目,包含工作紀律、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等10項工作要求和39條管理要點,實行量化管理考核,“該怎么做”一目了然,“怎樣管”也有了標準。
有考核就有競爭、有考核就有壓力,從修路架橋到通水通電,從訪貧問苦到送醫送藥,從單純地“輸資金”到“輸智力”、從發展農村經濟到改變農村面貌,“頭羊”隊伍競相發力。
明確“四個在先” 黨員作用充分發揮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整合扶貧資金,重點培育長艾村、友山村的兩個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爭取再吸納5名貧困黨員發展生態跑山雞養殖,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亭子鎮黨委書記鄭波成說道。
為充分農村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達川區大力實施“黨員先鋒”爭創活動,鮮明黨員學習政策、自立自強、發展產業、宣傳群眾“四在先”要求,為黨員在脫貧攻堅事業中立起行為標尺。在每個貧困村培育1-2個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通過“保底代養、訂單種植、返租倒包”等方式,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貧困黨員自立自強、率先脫貧,帶動貧困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據了解,達川區已整合扶貧項目資金4000余萬元,精準培育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142個,實現902名貧困黨員全覆蓋、輻射帶動1.4萬余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中共達州市達川區委組織部 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