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為引領,完善治理體系
一是優化黨在社區的組織覆蓋。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共同生活區黨小組”四位一體組織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黨建網絡,2015年來,全區新建商務樓宇、網格(小區)黨支部164個,院落黨小組387個。
二是深入推進基層民主自治。著力加強“三無”院落治理,在85個“三無”小區民主選舉成立自治委,同步建立自治委黨支部、黨小組,進一步強化黨組織領導,推動“三無”院落治理提檔升級,杜絕了“遇事無人管”的現象。
三是激發社區建設內生動力。社區黨組織統籌轄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匯集各類資源,實行整合利用、統一調配,及時有效解決停車難、電路隱患等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700余項。
夯實社區基礎,建設便捷網絡
一是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將58個社區劃分為264個網格,做到定網、定格、定員。通過上門走訪、召開院壩會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主動協調解決管道維修、化糞池清理等影響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事情,將社區服務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個細胞。
二是打造“1+N”服務陣地。連續4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推進社區陣地標準化建設,58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部建設達標。盤活社區老舊辦公陣地、轄區單位閑置辦公樓等資源,按每個社區3-5個點布局“便民驛站”,形成了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體、“便民驛站”為補充的“1+N”便民服務體系。
三是建設“云數據”服務平臺。統籌建立“大數據”中心,通過匯集公共區域視頻資料、民情信息、城市管理執法記錄等,為研究決策社區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建立社區黨員、居民和各類人員信息庫,開設社區網站、QQ微信群、社區E通、便民服務OA系統等,為開展社區服務和“三會一課”等黨組織活動提供數字化平臺,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匯聚各方力量,豐富服務格局
一是開展黨員“雙亮”,集結先鋒力量。開展黨員亮身份、亮崗位“雙亮”行動,通過“黨員去哪兒”、“七進小區”等活動,讓廣大黨員帶頭參與社區服務。2015年來,全區黨員共認領責任崗667個、服務事項34740項,開展保潔、家教、義診等志愿服務6萬多人次,充分發揮了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開展鄰里服務,凝聚社區力量。依托社區網格,組建黨員帶頭,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參與的鄰里服務小組240余個,以“綠益行”積分服務、“五點鐘課堂”等為載體,為居民提供維修管護、照看老幼等互助服務。
三是培育社會組織,活躍社會力量。實施社會組織孵化行動,重點培育了忠山歌友會、愛心衣屋等社會組織,共引導承接日間照料、就業培訓、文化宣傳等10余項政府購買服務。
(中共瀘州市江陽區委組織部 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