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流動黨員找到了“家”
資陽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積極做好流動黨員管理工作
近兩年來,根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按照市人社局黨組和人社局機關黨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積極開展了“黨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組織”的“雙找”活動,多渠道、多形式尋找失聯流動黨員。
多渠道尋找失聯流動黨員 近300名流動黨員“回家”
“您好,請問我的黨組織關系可以轉到你們這里來嗎?”7月20日,剛畢業的一名大學生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服務窗口問道,工作人員耐心地為她講解了黨組織關系的接轉程序。每年7、8月份,市人才交流中心都會接收很多流動黨員的組織關系。據了解,目前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共有1347名流動黨員。
近兩年,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按流動黨員基本情況、流出(入)時間、流出(入)地點、聯系方式、所從事的工作等分類建立了管理臺賬,逐一錄入流動黨員基本信息。
流動黨員普遍存在“去向難掌握、管理難到位、活動難開展、黨員作用難發揮”等困難和問題,也是造成流動黨員失聯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流動黨員工作變動快,難免出現失聯的情況,特別是早些年的流動黨員。”市人才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早些年通訊不發達,流動黨員們經常換工作,所以原來留下的信息很多都已找不到人了。
為此,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積極開展了“黨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組織”活動,對失聯流動黨員,通過信函、公告、外出宣教尋找、網絡聯絡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向其戶籍地、居住地或就業地進行尋找。截至目前,市人才交流中心已找到失聯流動黨員299名,讓這些失聯流動黨員重新回到了“家”。
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制度體系 讓流動黨員過好“回家”生活
失聯流動黨員大部分回家了,但如何過好組織生活呢?這不僅是流動黨員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重點思考的問題。
“讓流動黨員就近就地過好組織生活,進一步增強流動黨員的黨性觀念、組織觀念、紀律觀念和榮譽感、歸屬感、責任感。”市人才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找到流動黨員后,及時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讓其參加就業單位黨組織或就業單位所在社區黨組織的組織生活,并要求每季度向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書面報告其思想、學習、工作等情況,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監督。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黨員外出流動報告制度、定期思想匯報制度、學習活動制度、黨員發展制度以及黨支部的組織協調、檢查監督制度等。進一步修改完善并印發了《流動黨員報到須知》和《預備黨員轉正程序及所需材料》宣傳單,使流動黨員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同時,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對流動黨員積極開展鄉情、國情、黨情“三情”教育,充分利用資陽人才網、電話、流動黨員QQ群(175487004)、電子郵箱等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家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大國事和重大民生政策、黨的重大活動和重大決策等。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讓“回家”流動黨員爭當“雙帶”先鋒
“鼓勵流動黨員回鄉就業創業,帶著資金、技術、信息投身家鄉經濟建設,爭當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雙帶’先鋒。”在失聯流動黨員中,不乏優秀的創業者,他們憑借自己的雙手,在打拼中學到了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獲得了重要的市場信息和豐厚的資金。為此,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積極宣傳資陽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宣傳資陽的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宣傳資陽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等,感召他們回鄉就業創業,回報家鄉,支持家鄉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
同時,市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主動與流入地黨組織聯絡,積極關心流動黨員的思想動態、工作以及生活情況,幫助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同一地方的優秀流動黨員幫助困難流動黨員,資陽籍優秀流動黨員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都發揮了很好的先鋒模范作用。”市人才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拉薩、紹興、嘉興等城市資陽籍流動黨員較多的地方進一步擴建流動黨支部,形成流出地黨組織與流入地黨組織雙向互動、共同負責的流動黨員管理機制,讓流動黨員隨時能夠感受到組織的關愛和“回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