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黨員巫立清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玉北e黨建”,完成了向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黨支部的報到。在這個平臺上,她可通過項目認領、義工服務等欄目,完成志愿服務活動。
這是成都利用“互聯網+”推進黨建工作的一次創新。
成都市于2011年率先在全省開展“雙報到”黨員志愿服務,2697個機關黨組織、6.6萬余名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但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過去搞‘雙報到’,因為黨員比較分散,信息溝通不及時。機關單位黨員八小時內工作在單位,八小時外又不好經常把他們召集到社區來分派任務。”玉林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向萬軍道出許多社區的共同煩惱。
為突破傳統“雙報到”模式的困境,玉林北路社區一年前開始探索“互聯網+雙報到”新模式。截至目前,13個“雙報到”黨組織和331名報到黨員通過微信平臺認領服務項目66個,參加義工人數達180余人次,服務轄區群眾4200余人。
成效背后,是集征集、接單、服務、評價、反饋于一體的閉合式網絡平臺。點開“玉北e黨建”微信公眾號,可看到七大類認領項目,包括美好家園類、鄰里守望類、綠色環保類等,每個大類下細分很多小項,如鄰里守望類中又包含銀發歲月等項目,每月為70歲以上長者過生日。
向萬軍介紹,社區將收集到的居民心愿及時放到微信公眾平臺上,在平臺上注冊的“雙報到”黨員和黨組織可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等進行認領。玉林上橫巷6號院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老院子,電路設施老化,院落、樓道等公共照明經常出問題,了解到群眾希望得到維護的意愿后,玉林北路社區把該項目命名為“照亮回家的路”,發布到微信公眾平臺上。高新供電公司第五支部很快認領該項目,并迅速到現場解決。“以前在社區張貼公告招募黨員義工,速度慢。今年‘三八’婦女節,我們通過微信平臺一天就招募到30名黨員義工。”向萬軍說,新模式下,“雙報到”黨員可“隨時關注、隨時參與、隨時互動”。“雙報到”黨組織和黨員認領服務項目后,須簽訂項目責任書,項目責任書的內容在微信公眾平臺公布。服務完成后,服務對象和社區群眾可登錄“玉北e服務”微信平臺,通過“群眾點評”欄目對已完成項目進行星級評定,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玉林北路社區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根據報到黨組織和黨員認領項目的個數、參加服務、活動的次數,以及群眾評價的分數等,自動累計生成“正能量值”,社區依據“正能量值”評出先進報到黨組織和優秀報到黨員。積累到一定數量后,“正能量值”可在互動平臺上進行商品兌換。
在玉林北路社區的成功探索下,按照網絡化報到、立體化服務、規范化運行的工作思路,目前成都正在主城區及高新區推行“互聯網+雙報到”模式。